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既是構建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指出,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基本要求是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和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五統一、一開放”是黨中央從目標導向出發,根據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的新要求,明確了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需要長期堅持的目標方向和持續推進的任務舉措。對于跨省級行政區的毗鄰地區而言,地理空間上的資源稟賦、地形地貌、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高度相似,行政區劃上的戰略規劃、制度規制、保障措施等發展條件不盡相同。實現省級毗鄰地區高質量發展,既要考慮自然要素的相對均質分布,又要考慮經濟要素的非均質分布。促進區域空間均質與非均質的有機統一,應該以合作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堅持“五統一、一開放”要求,加快推動省際毗鄰地區統一大市場建設。
推進毗鄰地區協同建立市場制度。一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共建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聯合開展知識產權專項執法行動,建立跨區域知識產權案件移送、聯合查辦機制,共同搭建知識產權信息共享平臺,協同開展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工作。二是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全面清理糾正地方保護、區域封閉、行業壟斷等不當行為,統一市場監管標準,協同加強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共建公平競爭審查跨區域協商機制,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三是共建質量監測體系。聯合建立覆蓋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的質量監測網絡,協同推進產品質量監督抽查結果互認,共同構建區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攜手維護區域產品品質。四是健全標準體系建設。依據國家標準,結合地區實際,共同制定跨區域地方標準,協同推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標準升級,聯合開展標準化試點示范,促進標準體系相互兼容。
加快毗鄰地區設施建設互聯互通。一是促進交通設施聯通。協同推進跨省鐵路、公路、航道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打通省際“斷頭路”,提升交通連通度和便利度,合力完善多式聯運體系,共同構建毗鄰地區高效、快捷、穩定的“物流圈”。二是推進信息平臺建設。共同建設區域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協同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共享,聯合打造市場信息互聯互通樞紐,促進供需信息高效匹配。三是探索共建交易平臺。合作建立區域性產權交易中心,共同培育發展各類產權交易平臺,降低交易成本與物流成本。
推動毗鄰地區構建良性競合關系。一是依法依規開展招商引資。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導向,共同梳理招商引資重點領域,統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標準,避免惡性競爭和資源內耗。二是合作謀劃招商引資領域。聯合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共同謀劃特色農業、先進制造和現代服務等產業的布局,按照“補鏈、強鏈、延鏈、擴鏈”原則推動精準招商合作,共同打造優勢產業集群。三是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建立跨區域市場監管協同機制,聯合查處虛假宣傳、商業詆毀等不正當競爭行為,共同維護市場秩序。
加強毗鄰地區市場監督管理合作。一是合作設置監管處置標準。統一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共同制定跨區域市場監管工作規范,協同建立執法聯動響應機制,提升監管執法的規范性和一致性。二是協作開展監管執法。開展跨區域聯合執法行動,建立案件線索移送通報制度,協同推進“互聯網+監管”系統互聯互通,加快形成監管合力。三是共促消費者的維權。共建跨區域消費糾紛解決機制,協同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宣傳教育活動,聯合建立消費投訴信息共享平臺。
暢通毗鄰地區要素資源流動渠道。一是持續加強產業協同。共同打造優勢特色產業矩陣,促進產業優勢互補,做大產業集群規模,夯實集聚資金、人力、技術、土地資源的發展載體建設。二是加強合作園區建設。創新合作園區共建模式,協同推進園區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園區綜合承載能力,做好招商引資、人才引進、技術交易等領域的規則對接,促進要素資源適度集聚、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三是促進數據信息共享。共建區域數據共享交換平臺,協同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利用,聯合制定數據安全保護規范,促進數據要素有序流動。
促進毗鄰地區對內對外雙向開放。一是推動一體化發展。協同推進發展規劃銜接,加快促進產業發展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生態環境保護、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的協作發展,擴大對內開放,加快構建一體化發展新格局。二是合力發展對外貿易。共同拓展國際市場網絡,協同構建跨境物流通道,聯合培育對外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渠道,提升區域對外開放水平。三是攜手吸引外商投資。共同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協同構建外商投資促進體系,聯合實施外商投資保護措施,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
(作者:劉晗,系重慶工商大學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研究院教授、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系重慶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新結構經濟學視角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毗鄰區協同發展機制與政策創新研究”[24SKJD111]的階段性成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主辦:焦作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焦作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 承辦:管委會辦公室 Copyright 2001-2024
電話:0391-3563650 傳真:0391-3586618 信箱:sfqxxzx@163.com 地址:高新區神州路 郵編:454000
豫公網安備 41081102000279號
ICP備案號:豫ICP備05026883號
政府網站標識碼:4108900001